9月26日,港交所的一纸招股书,让优艾智合这家由西安交大博士团队创立的科技企业站上聚光灯下,优艾智合拟通过“18C特专科技公司上市机制”登陆港交所主板,冲刺“移动操作
机器人第一股”。这不仅是其自身发展的里程碑,更成为观察智能制造产业进阶的重要窗口。
从8年9轮融资IPO前估值超20.8亿元,从深耕能源巡检到布局全球30余个国家及地区,优艾智合的成长轨迹勾勒出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的突围路径。
作为全球最早探索具身智能技术并率先实现规模应用的机器人厂商之一,优艾智合在2017年即实现具身智能产品商业化销售,历经八年发展,已成长为全球收入规模最大的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企业。
招股书数据显示,按2024年收入计,公司以6.1%的市场份额在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公司中排名全球第一,以12.0%的市场份额稳居中国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行业榜首。
公司机器人解决方案主要应用于半导体、能源及化工产业,按2024年收入计,其在中国半导体产业排名第一,在能源及化工产业排名第二,用硬核数据展现行业地位。
据悉,此次IPO募集资金将重点投向具身智能技术研发、多功能中心(集成研发、测试、组装功能)建设及全球市场拓展,为技术迭代与场景延伸注入新动能。
目前,优艾智合正处于高增长与亏损并存的成长阵痛期。财务数据显示,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0.78亿元、1.08亿元、2.5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80.9%;2025年上半年营收1.27亿元,同比增长27.0%。
毛利率方面,2022-2025年H1毛利率分别为11.2%、28.5%、35.2%、38.1%,毛利率快速提升,高毛利的半导体(毛利率超50%)、能源巡检(毛利率近56%)业务占比提升。
净亏损方面,2022-2025年H1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1.63亿元、1.31亿元、0.81亿元、0.65亿元,亏损持续收窄。据悉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同比增加35.7%,主要因研发投入(具身智能大模型迭代)和全球化市场拓展(海外团队搭建)的阶段性投入;经调整亏损收窄则源于收入规模扩张的规模效应。
公司过往依赖股权融资(9轮融资累计超20亿元),若港股IPO募资不及预期,可能面临现金流压力。
智能制造的落地本质是"技术-场景"的精准匹配,在于让机器具备理解与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而优艾智合的“一脑多态”架构正为此提供了成熟解法。
一脑指其专有模型「MAIC」,充当机器人的「大脑」,负责各机器人的感知、决策及交互,以及整个集群内机器人之间的协作。多态指的是多形态机器人本体,可完成移动、操作等多种动作。
这套以工业具身智能为核心的技术体系,通过自主研发的高泛化AI控制系统MAIC,实现了对多形态机器人的统一调度与协同管理,搭配百类工业视觉算法,构建起“感知-决策-执行”的完整智能制造闭环。
截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服务了超过300名全球知名客户,涵盖超50家《财富》500强企业。其中包括,全球头部半导体晶圆代工厂、中国头部电网集团等知名企业,印证了解决方案的行业适配性与商业价值。
这些可以简单归结于"一脑多态"背后的研发纵深,据了解,优艾智合416名员工中34.6%为研发人员,平均拥有7.5年行业经验,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达4264万元,占营收比例33.6%,累计研发超2.5亿元,手握217项国家专利。
此外,招股书披露的收入结构变化,让我们看到些许智能制造的产业化路线。2024年工业物流(54.2%)与巡检运维(45.8%)的双轮驱动,到2025年上半年(工业物流板块收入0.78亿元,占比61.3%,增长动力来自半导体晶圆搬运、锂电物流订单放量;巡检运维板块收入0.49亿元,占比38.7%,受益于能源化工智能化改造需求。)工业物流占比升至61.3%,印证了制造业对自动化流转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从行业角度来看,全球工业移动操作机器人市场渗透率将从2024年的11.2%飙升至2030年的42.7%,公司以2024年全球第一的收入规模,正抢占具身智能产业化的窗口期。高毛利业务的放量(半导体行业解决方案占比提升)与复购驱动(核心行业複購率超80%),构建了可持续增长曲线。
当优艾智合的名字出现在港交所招股名单上,其意义早已超越一次企业上市。从2017年首款商用产品落地,到如今600余个场景验证、30国市场覆盖,这家企业用八年时间证明:智能制造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能创造80%复购率、38%毛利率、8倍效率提升的实际生产力。
此次IPO募集的资金,将加速具身智能从"技术原型"到"产业标配"的跨越。当更多半导体工厂用上毫米级精度的物流机器人,当更多能源基地部署零差错的巡检系统,未来智能制造的图景,终将在这样的技术实践中变得愈发清晰可触。而优艾智合的故事,正是中国智造从"跟跑"到"领跑"的生动注脚。